现在员工越来越难管,人工成本又不断增加,好多企业为了减少管理难度,降低人工成本和提升效益,纷纷引进自动化和先进机械设备,以为企业这样就能大幅度提高经营效益,甚至好多管理层就这种想法:现在天天为管理员工和订单做不出头疼,只要购买了自动化设备,人员减少了,效率提高了,就不用发愁企业内这一系列头疼问题了!大力鼓动老板购买大批的自动化和机械设备,国内短时间内兴起了机器换人的热潮,但最终结果真的如他们设想的那样吗?
A公司为了减缓人工成本上涨的压力,投入了3500万购买了一大批自动化机械设备,但经过了一年多对机器设备的使用,企业效益并没有很大提升,老板百思不得其解,就邀请我们华咨管理咨询公司做管理辅导,经过我们对A公司15天的全面系统调研诊断以后发现:
A公司本来想通过机器换人来提高营收,降低人工成本和和管理费用,因管理系统跟不上,人员不匹配,造成设备利用率以及设备稼动率低,在设备上的投入并没有在效增长营收,2015年营业额比没有机器换人的2014年仅增长了251万,增长比率仅为1.37%,A公司在设备上的大力投入也并没有有效降低人工成本和管理费用,人工成本和管理费用反而增长了,人工成本也增长了107万,管理费用增长了36万,增长比率为5.45%和7. 96%,再加上机器每年不断折旧,这与3千多万的设备投入不成比例,生产效率(设备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
其实工业4.0也好、智能制造也罢、还是中国制造2025,这也绝不是简单的机器人换人的问题,因为不管多么先进、多么智能的设备,只要有就可以花钱买得到,钱好像可以解决一切,然而,再先进再智能的机器都是人做的,离开了人的操作,它们只能成为废铁,机器要用起来涉及多方面因素,需要各方面一起配合、需要一些人能够应用和维护——需要有技术的人操控机器人,才能把机器“玩得转”“用得好”。这对企业来说,是一个挑战。因此,工业4.0除了换上先进的设备,更重要的是有与之相匹配的人的操作,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与之相匹配绝不仅指人的数量和质量,质量可以通过培训解决,数量就更容易了。
我们都知道管理的主体是人,管理的对象还是人,只有把人管好,人才有可能把事做好,因此,管理才是最为重要的事。
而对人的管理最难的是:
1)会做不做咋办?
2)会做做不好咋办?
3)知道了不做咋办?
4)我想做好,他(她)影响我做不好咋办?
5)有能力做,但没激情或动力做咋办?
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再先进设备或软件也是解决不了的,必须有可以充分挖掘人的潜能和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机制,让每个人主动去做事、去找事做,而且主动去做有市场价值的事,如何让人把已惯于只说事(至多只是做事)的习惯转变为创造价值的行动,只有一条路可行,那就是通过单元经营责任模式的导入,使得员工成为经营管理主角,来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理念、文化、团队和模式的转型升级。
因此,只有通过管理转型升级才有可能建立与先进设备相匹配的高效的管理机制,才能打造出与之匹配的高效团队。有高效的管理机制和团队,先进的设备才能真正创造出高的生产效率和高质量的产品。否则,再多再好的投入也是白搭,芾给企业的只能负债,甚至是灾难!